港航低(零)碳发展是交通运输领域减碳重要方式之一。如今,环保政策持续加码,加之动力电池系统成本显著下滑,双重利好下,我国船舶电动化持续加快发展。据专注于电动汽车及其相关产业链研究的第三方机构EVTank预测,2026年中国电动船舶市场有望提升至367.5亿元,锂电需求将从2021年的173.2MWh提升至2026年的11.2GWh。
与其他新能源动力船舶相比,电动船舶具有零排放、低噪音、运营成本低等优势,近年来在我国尤其是内河得到快速发展。然而,其发展也面临着经济性不高、技术存在瓶颈、配套设施建设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等多方面制约。
电动船舶充电现状:已建在建纯电船超400艘
浙江首艘“油改电”内河货运船舶“浙萧山货03306”顺利“拿证”,焕然新生;连云港港自建自用国内首艘纯电动拖轮“云港电拖一号”平稳运行3周年,动力十足;世界最大万吨级纯电动江海直达集装箱“中远海运绿水01”投入运营……这些探索无不彰显了港航企业节能减碳的决心,成为各方促进航运业绿色转型的有力抓手。
据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初步梳理统计,截至2024年6月,我国已建在建纯电池动力船舶达440余艘,以客运船舶为主,纯电动货运船舶还处于起步阶段,仅20余艘,主要分布在内湖、内河、岛屿以及近海港口等。
从主要内河流域来看,在长江干线运行的纯电池动力船舶约30余艘,在客船、货船、公务船、港作船等方面均有应用。在珠江水系中,广东建成纯电动客船14艘,拥有1514个客位,珠江游在建纯电动客船4艘,总体规模居全国第一;桂林航区使用纯电力、油电混合或光伏电板等作为动力的船舶已超过40艘,大多是客船、公务船等船型。
电动船舶加速建设始于2019年。这一年,《交通强国建设纲要》首次提出了强化新能源船舶自主设计建造能力目标。同年,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纯电动船舶纳入国家鼓励类产业。
2023年12月,交通运输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《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(2024—2030年)》,为电动船舶制造业指明了方向。
近期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财政部印发的《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》提出,对于新建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,根据不同船舶类型按1000—2200元/总吨予以补贴,以真金白银助推新能源船舶发展。